责编:陈凯欣
2025-05-08
漫步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的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中,绿意盎然的景象映入眼帘。微风拂过,桑叶轻轻摇曳,桑椹在枝头随风摆动。几位果农正在树下忙碌地进行施肥作业。
“随着天气转暖,前来骑行和露营的游客明显增多。等到桑椹成熟时节,游客数量会进一步增加,鲜果销售也不会成为问题。”当地村民闫发刚介绍道。
夏津县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地,拥有6000多亩古桑林,其中2万多株为百年以上的古桑树。这里是我国现存树龄最长、规模最大的古桑树群。
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古桑树,相关部门首先进行了全面的摸底工作。“我们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和实地调查,掌握了全县古桑树的数量和分布情况,并对每一棵古桑树的树高、胸径、冠幅等进行了详细测量,拍照存档,统一编号,建立了‘一树一档’的档案。”县林业发展中心果树站站长赵学燕表示,每株古桑树都有专属的“身份证”,记录包括树名、别名、树龄、管理单位等信息。
在科学养护方面,夏津县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。县林业发展中心林木病虫害防治站站长孔胜利介绍:“我们采用土炕坯围护古桑树的方法,既能施肥又能防虫。同时,在原有香椿树、山楂树的基础上,补种樱桃树、枣树以及灌木和草本植物,形成更加稳定的混交林生态系统。”
在采摘季节,村民们使用传统的“抻包晃枝法”进行采收。“一人用长钩勾住枝条轻轻晃动,桑椹便会落下,由树下的人用布单接住,这样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古桑树的枝条不受损害。”孔胜利说。
夏津县还注重将古桑树群与社区发展相结合。林间道路采用透水材料修建,避免干扰古树生长;各种配套设施则尽量减少对树木采光的影响。“我们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,在保护古树的同时,确保社区的正常发展。”闫发刚说。
在经济方面,当地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古桑资源,形成了独特的产业链。同时,定期举办“椹果节”等活动,吸引了大量游客,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。
夏津县委书记沙淑红表示:“保护古桑树群不仅是一项生态工程,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。我们将继续努力,让这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。”
本文首发于《人民日报》2025年05月07日 16版。